当前位置:985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4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9篇(完整文档)

2024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9篇(完整文档)

2024-01-08 15:32:01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第一课《一去二三里》是一首饶有趣味的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风景,巧妙地把一到十的数字镶嵌其中。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9篇,供大家参考。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9篇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篇1

第一课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饶有趣味的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风景,巧妙地把一到十的数字镶嵌其中。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课本插图,说说插图里都画了些什么,然后引出课题《一去二三里》,接着请他们读一读童谣,用铅笔圈出本课的生字。因为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大部分孩子都已经认识了,因此教起来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比较顺利。而就童谣本身来说,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已经能背诵,但存在朗读拖沓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进行了纠正,不过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这是一项需要时间慢慢来的工作。就整篇课文来说,我认为难点在于字的书写。孩子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书写是从这节课开始的。在认识了田字格之后,我指导孩子们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告诉他们字不要写得“顶天立地”。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对写字还是很有兴趣的,一笔一划写得可认真的。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字写得不够好,就一直擦,直到写得自己满意了为止。对这样的孩子,我及时进行了表扬,同时告诉他们一笔一划看清楚,找准位置再写,这样就不会不停地返工了,《一去二三里》这节识字课就这样上完了。从整体来所,条理比较明晰,结构也相对较为完整,但是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引入做得还是不到位,比如在介绍课文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让孩子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课文中,而不是单纯地为识字而识字。“绘声绘色”地上好一堂课,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篇2

今天我们学了《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在这次的古诗教学中我运用多种办法让幼儿在诵读古诗同时,领略诗的意境!在对本班幼儿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时,我先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感受优美意境。《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上课时还特意配上两幅插图。图一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让幼儿更好的从视觉上感受古诗的意境。 在幼儿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后,我先念了数遍古诗,让幼儿初步感受,再让幼儿轻声的跟诵,紧接着再让幼儿跟着老师的后面开始大声诵读这首古诗,最后我们为这首古诗配上动作,和幼儿一边读古诗一边做动作,这样便与幼儿记忆。幼儿念得很起劲也很开心,似乎融入了古诗那优美的环境之中。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流程:

一、儿歌背诵。

《小金鱼》《数字歌》

(小组集体诵,指名一生诵;)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数字可真有趣,很多人都喜欢它们。有人拿他们写儿歌,像今天诵读的《小金鱼》和《数字歌》。还有人拿它们写诗呢!这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去二三里》。(老师板书,学生读文章题目。)

三、初读古诗,圈划生字。

1、借拼音自由试读古诗,拼不出来的就问小老师,小老师不会的就问大老师。

2、读课后双横线中的生字,检查掌握情况。

3、在诗中用横线画出生字词,老师做好示范。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五 六 七 八九 十

4、借助拼音,每字读3遍,小老师教给不会的学生,老师巡视。

5、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卡指名读,同时拼读、齐读。其中包括给生字找朋友、区分“人、入、八”以及对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复习。

②开火车比赛认字。

四、休息。

(学生听古筝《出水莲》,老师板书生字)

五、诵读古诗。

过渡:休息之后,齐读生字,为读诗做铺垫。

(一)读准读顺

1、大声自由读。

2、四人分行读,其他人做小老师,听读得是否响亮,是否字准句顺。

3、齐读。

4、男生女生接龙读,要求字正腔圆,字准句顺。

5、一组二组赛。

(二)读美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姥姥家,他们一走走了二三里的路,走过一座小桥,看见了一个小村庄,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烟囱里正冒着烟,因为快到中午了。他们继续向前走,来到山坡前,看见有几个亭子,于是走进一个亭子歇歇脚,顽皮的孩子数了数,亭子共有六七座。妈妈让他坐下休息,他又趴在亭栏上数亭子边的树上刚开放的花枝,可是数不清楚,妈妈问他有多少?他说:大概八九十枝吧!

3、读诗,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过渡: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人把它写成了诗,还有人把它画成了一幅画。我们先读诗,再看画。

4、体验读。

过渡:我们就把这些有意思的感受带到诗句中,一起读出来。

(1)读给老师听。

① 生自读,师点评。

② 生齐读。

③ 师生接词读,感受韵律美。

(2)读给老师看。

① 看着老师,背诵给老师看。

② 配乐齐诵。

六、拓展

在《日有所诵》中寻找有关数字的儿歌。

教学反思:这是我在新的学校讲的第一节课。毫不隐瞒地说,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一节课,却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三个晚上的12点休息,每天有时间就拿出来翻来覆去地琢磨。也曾想让有经验的同事帮帮忙,转念一想又不行,还不如自己做出来,在往里面填充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也许进步会更大一些。

课讲完后,出了一身的汗,也长吁了一口气,对于心理素质极差的我来说,课堂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然后就是评课议课,同事们很谦虚,也都给足了“面子”,也算是对我的自尊心的一种体贴的维护。

教学反思

1、课堂收得太紧。

课前就一直紧张,唯恐刚入学才两个月的小萝卜头们大闹“天宫”,课堂一旦失控,那个场面绝不是我辈所能收拾得了的。总不能当着全体老师的面暴力得要把小孩儿“栽”出去,那样的面目,即使是在一个玩笑中,自己也觉得可憎。所以,我只有表扬。好在,这个班里的小孩儿还都爱听表扬的话,只是为了得到表扬,确实太乖了,乖得就像我一个人在秀。真叫一个“一放就散,一收就死”。这个舒放的度,好难把握。

2、缺少读图,学生的思维不够灵动。

在美读之前,缺少对学生读图的指导。讲完课再回过头来看,“读图说话”这个环节完全有机会成为本节课的出彩点。比如,在下一节课上的“读图说话”中,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就出现了:“我发现了一条小河。”“我发现了两个小孩儿很高兴,一边走一边说话。”“我发现了很多大山。”……遗憾的是,我不仅没有把握住,而且完全不知道要指导看图这件事。天,无知到这种程度,白读那些书了。惭愧,惭愧!

3、疑惑:评课的时候,很多同事都在说,这节课上的东西大部分小孩儿都会,都会的就不用教,所以课堂上就有点浪费时间了。我什么也没说,这个大部分来得太没有根据。全班四十个学生,其中十六个是五周岁的小娃娃,对这一课完全没有概念,提前识字和背诵对他们来说就是奢谈。所以,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要求放得低一点,尽量按部就班地走,为学生考虑得周全一点。这样能保证所有的孩子能齐头并进,即使快一点的小孩儿稍微等一等,也不算太大的损失,毕竟是第一节识字课。能等一等,总是好的。

但如果真的出现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已经自学会了的情况,课堂又该如何做到两者兼顾呢?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篇4

【教学设想】

《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识字1”。本课是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 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儿童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

识字、写字、诵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识字教学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2个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同伴的评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好诗句。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为此在写字前应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初步掌握运笔方法,并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尝试以及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写好第一个汉字一。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要做到入情入境,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导入新课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来做文章,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学习。

二、自主研读,自读自悟

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不断地在自读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诵读古诗时,可让学生在试试、学学、比比等活动中,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的乐趣。在研读时,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小山村,说说看到了什么景物,进行美读。这样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生字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设置引人入胜的游戏情境,如,燕子姐姐的礼物、生字果、小企鹅等,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来认字。本课时先写一个“一”,让学生初步认识田字格,充分地说横笔的写法,分散写字的难点,使学生在玩中学习写字,巩固生字。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生字果。

【教学过程】

一、 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1、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手指娃娃”,好久不见,想我了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漂亮的礼物,是什么呢?(出示生字果)草莓,高兴吗?草莓果上的拼音我们肯定知道读是吗?自己拼一拼、开火车读。

2、这里面有十个数字娃娃,我们把它们叫出来见一下面好吗?指名读。这十个数字娃娃和两个生字娃娃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二、自主研读,自读自悟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⑴ 手指娃娃:今天我要请小朋友到我家去作客,我的家在一座小山村里,离这儿不远。我们出发吧。(出示图片。)

⑵ 指导看图说图意:

① 你来到了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 这是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小山村,只要走上二三里路就可以到达,(出示图)首先看远处有哪些景物?(房屋\袅袅的炊烟) [你能说得更好吗?]

③ 再看房屋背后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亭子也叫亭台,一起说一遍“亭台”。

④ 我们再往近处看,近处有那些景物?花儿多吗?能数得清吗?(蓝蓝的天空\开得正艳的桃花\无忧无虑,快乐飞舞的小鸟)

在一座美丽的小山村里,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盛开着各种鲜花。

⑶ 手指娃娃的家乡美吗?古时候有位诗人也觉得这里很美,就把这里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师范读古诗)你们想读一读吗?

⑷ 请小朋友打开书,咱们一起来做两件事儿,看谁的小耳朵听得最清楚:先做第一件事儿,请你找出生字果上的这十二个汉字娃娃,用圆圈圈出来,大声地读一读。

⑸ 会读了吗?谁能读给手指娃娃听呀?

⑹ 指名读,评议正音:

(有两个数字宝宝的名字不太容易区分,稍不注意就会喊错,你知道它们是谁吗?(四和十)请找出四和十,你能区分吗?还有哪个字是平舌呢?哪个是特别韵母的生字?“六”正音找出来读一读。“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本课读二声。)

齐读。

⑺ 遮上拼音,打乱次序,你还认得它吗?

2、第二件事儿,请小朋友借助拼音大声读一读这首诗,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不能跟着人家一起读,做得到吗?看谁练习得最认真,开始。读好了,读给你的同桌听:

⑴ 请四个小朋友一人读一句。

⑵ 他们读得真好,我们一起试试吧。一组读一句。

⑶ 让我们大家一起读一读吧。(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那美丽的小山村。

⑷ 分组赛读。

⑸ 小朋友读得那么好,老师仿佛看到了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让我们再一起夸一夸手指娃娃的家乡,能背的可以背诵,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棒了!

三、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小朋友学得这么热闹,引来了村里的一群小企鹅,胖乎乎的,真可爱!哇,这么多,我们一起数一数。(1~10)他们好象在找什么呀?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球吗?

2、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小企鹅找到了自己的球我们一起给小企鹅报一下数好吗?

3、哇!瞧,他们可高兴了,球赛快开始了,让我们和小企鹅一起做准备动作吧。(课中休息:音乐)

4、手指娃娃送来的生字果子,谁能读得又准确又响亮,并能给这些生字找一个朋友,就把果子送给他!(抢读生字)

带读

5、手指娃娃的礼物送完了,现在我们也给她准备点礼物,好吗?送什么好呢?就写个:“一”字吧!看!这是什么格子?出示“田字格”跟着老师读:“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帮忙。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一的笔画是横,指导写“一”:一字只有一画,从左到右起笔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的长度相等。书空,书上写两个。

四、总结全课

1、今天,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认识了十二个汉字娃娃,学会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古诗,还参观了手指娃娃的家乡,喜欢吗?现在,我们要离开了,可是,那美丽的景色还深深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再一次朗诵古诗,表达我们喜爱之情,好吗?

2、手指娃娃可满意了,她希望同学们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下节课交流。再见!

【教学反思】

三个组教学片断集中展示了充满活力、开放的课程环境,使我深刻地体验到:教师在课改的舞台上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前提。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开放、合作、探索的课堂生活方式,正是走进学生心灵、宏扬学生个性的金钥匙。

一、以生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本案例中,教师始终站在学生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如:以“趣味对读”中,教师以商讨的语气提出“你想怎样对读呢”,在听到学生独特的想法,教师马上予以支持,并提出“你们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在这里,教师亦师亦友,只在课堂中引路,把“怎样走路”的权利还给学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续编课文”中,教师融入学生中,“别忘了,有问题找老师,老师也是你们的小组成员哦”,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同学们共同思考、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师生的和谐互动,充分体现了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这正是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的人文基础。

二、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个性心理的需求,构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力的源泉”。只有满足了儿童的情感需求,才能让儿童真正成为主人,投入学习。在案例中,教师在开课之时,便精心营造了“小动物比尾巴”的情境,并鼓动学生当评委,面对栩栩如生的图片,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而后老师又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对读”,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一对一地朗读。“读我所爱读,快乐无比”;最后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情趣,“咱们也来当一回作家,续写课文,学着课文的样子,自己写儿歌”,学生兴致盎然,并迅速在小组内讨论起来。在宽松的气氛中,学生交流、合作、互助、成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体验着读的愉悦、交往的愉悦、探索的愉悦、成功的愉悦,语文,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学生丰富的个性在课堂上展现无遗。

三、教师要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颗童心,让所有的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改革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我们的课堂应该像春天一样,让所有的孩子像百花一样灿烂地绽放。在本案例中,教师所引领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全体学生,教师不是导演,胜似导演,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着童趣,充满着人文关怀;学生不是演员,胜似演员,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了每一个教学环节。

如果每个教师都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颗童心,唤起儿童个性心理的需求,我相信,那一定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语文的大课堂里幸福成长。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有两位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去一个小山村游玩,你们想不想去呢?

生:想去!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图片导入

1、师:(投影课文中插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生:看到了后面有山;边上有树;看到两个小朋友;小房子(亭子)……

3、师小结: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有一位叔叔把这么美丽的景色编了一首童谣。让我们去看看童谣里是怎么样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

4、出示《一去二三里》,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5、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不是齐读,大声读。

  三、教学识字

师:请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一去二三里。

师出示“去”和“里”的生字卡片。

师:在那里你看到过这个字,请你组词。

生:一日千里 李白(纠正“李”是姓,不是这个“里”)

  四、纠正字音

1、师:你觉得有那些音节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sān ting sì cun zuo

2、请你把读一读词。(指名读:烟村、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3、解释什么是烟村、亭台(出示对应的图片,帮助理解)

师:烟村是什么?

生:村庄着火 人们在做饭

师:就是村里的人们都在做饭,烟囱里都冒着烟,我们远远看去就是一个“烟村”。(同时出示烟村的图片)

师:出示亭台的图片。你们看到过吗?去过吗?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生:看的很远;空气好;很舒服

师:请你再读一读这个词。(指名读,巩固)

  五、读课文

1、那么美丽的课文,你们能不能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啊?

2、谁来读。请你当小老师,读第一句(学生逐句带读,逐一出示对应的图片;正音)

3、教师范读(如果我读的好,请你也为我鼓鼓掌吧!)

师:你觉得好在那里?

生:音准;声音响亮;有感情;声音有起伏。

师:那就请你们也学着陈老师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读出感情。

5、开火车读。一人一句:

师:哪列火车快快开?

生:这列火车块块开。

6、配乐读:

师:你们读的真不错,现在奖励你们,给你们的朗读配上音乐,希望你们能读的更加有感情。

生读。

7、四个大组竞赛,连读。(一组一行)

8、四人小组合作读:

师: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可以是一人一行,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

9、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

师:哪个组先来。

生汇报。(不是很会合作,此环节有一点乱,还要多练习合作)

11、师:那么美丽的景色,陈老师也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去郊游了。我想邀请一位同学跟我一道去。

老师带着学生看着图片,边走边读。

12、请你们自己找你们的同桌一起去游玩。

  六、小结

请你回去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你的爸爸妈妈也去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游玩一番。

【自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一课是首流传非常广的童谣。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所以教学中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则不作要求。

这首童谣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指导朗读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则多读,不要求甚解,让他们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理解。因此要力避对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童谣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通过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其中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同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词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童谣时,出示投影的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使整首童谣的内容变得形象化,学生的情感因素自然也调动起来了。课后可以让学生想象童谣中的场景并且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想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然而,在教学后发现虽然朗读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但学生在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朗读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没有什么提高,分析是我的教学引导和教学即时评价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图片等手段,给学生创造意境,升华情感。

其次,教学环节设置的不够严谨,使得教学过程前后承接和梯度的延伸没有到位,今后要在教学设计上面多化心思,教学思路要清晰,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

在四人小组合作朗读的环节中,流于形式,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今后的合作中选好组长,并且四人轮换角色,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朗读诗中的每一句话,同时,避免争句念的冲突。

【互评】

〖陆哲群

一、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陈老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一开始陈老师就以两个小朋友带大家到小村庄去游玩为引子,把同学带入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使其身临其境谈感受,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一个感知上的准备。对诗中所提到的烟村和亭台,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理解,陈老师就出示相应的图片,这样学生就很快理解了,有些学生甚至谈了看到图片的感受。

三、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相对比较弱,在一起分工合作就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课中陈老师利用了同桌合作或是四人小组合作。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同桌合作:你能把这首古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如果发现你的同桌读错了,请你教教他。学生不仅兴趣浓,而且及时纠正了不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

不足之处:

1、不能及时对学生中的闪光点与不足进行评价,教学机智欠缺。这也难怪,毕竟陈老师才执教了两个月,经验还不足。

2、朗读的形式太单一,显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还停留在原有的朗读水平上,没体现出老师的引导作用与教的作用。

〖葛雅清

1、陈老师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和。特别是在新课的导入上,用课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一个感知上的准备。

2、在对诗意的理解上,陈老师主要采用了研读,鼓励质疑,读中感悟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又使老师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灵活性。同时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相对比较弱,多人数的在一起分工合作就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课中陈老师较多的是利用了同桌合作或是朋友合作。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同桌合作:你能把这首古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如果发现你的同桌读错了,请你教教他。学生不仅兴趣浓,而且及时纠正了不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在理解古诗的意思时,请学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一人读古诗,一人指相应的画。通过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最后的深入体会时,又采用师生合作读。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4、陈老师的儿童语言运用自如,使学生倍感亲切,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高涨热情。

不足之处:

1、儿歌的理解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个小故事,通过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解儿歌的内容。

2、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倾听,在培养学生读、说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3、儿歌教学在纠正字音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句中进行,不要脱离了句子,从而影响了句子的朗读情感。

〖俞建群

陈赟老师备课认真,课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自己制作的课件能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设计,也注意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能与其一起上课感觉是亲切的,和谐的。

对于本堂课的设计,可能还有这几个地方值得商榷:第一,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找需要注意之处这一环节,感觉上缺乏整体性,单归单的把字拎出来给孩子们正音,既费时并且在时间上容易重复浪费。而学生

从读单个字到读词乃至念整句话,字音上的错误很自然的会重复发生,不如直接从读文当中,检查正音效果会更好些。第二,在利用课件图片激趣导读上,本人认为还不太够,发挥学生爱说的天性,把图画的美细数出来,也许学生对本诗的意境更会心领神会。

〖姚晓芸

1、以读为主,以各种读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既没有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整节课中,老师请学生自己读,互相读,合作读,个别,既不显枯燥,有使学生有所得。

2、用课件上,许多直观、生动的图片,使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这样,既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诗意理解上,又使学生对诗意达到一定的理解。

3、不足之处就是,老师对整节课把握不够,使课堂效率未达到预期效果。

1、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教态,亲切,和学生的交流平等,自然。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新课导入环节上,陈老师用了出示图,看图说说你看见了什么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很不错的,图的效果还可以更好些,有些模糊。

3、习诗的时候,陈老师的安排是这样的:先找找诗中哪些字音要特别注意的,然后随机理解了“烟村”,“亭台”。然后再读了全诗。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感受:

⑴看图后,学生已经萌发了接触诗的兴趣,可以师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诗的已境中去,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读读,想想诗的意思。把诗句读通,在读中纠正字音。

⑵理解“烟村”“亭台”可以配合图片,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

⑶朗读要有具体的指导。评评说说读读,更好。

4、整节课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朗读也有一定层次的提高。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篇6

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在教学古童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让他们认真看插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画面意思读出相应的句子,这样画与诗充分联系起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意境美。然后教学生书写生字一二三,因为是第一次写字,我着重和学生进一步认识田字格的各部分名称及位置,写字姿势、横的写法及位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

这节课传授知识较多,方法设计还不够完美、纪律等方面也不是很理想,以后还应多加反思和学习。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篇7

〔教学片断〕

1.看图,初步了解《一去二三里》这首诗的内容。

(屏幕显示《一去二三里》图画)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古画,仔细观察,想想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些什么。

(学生观察图画)

师:好!现在同学们发言,把你看到的讲给大家听。

生1:这是一个村子的景色。因为有几座房子,山上有亭子,路旁有大树和花。

生2:这是一座寺院。那几座房子就是和尚念经的地方。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啊,怎么办呢?

生齐:看书!

2.读诗,了解诗的内容。

师:借助拼音自读这首诗。

(生读课文,师引导有节奏地多读几遍)

(生看图,师范读)

师:这下谁想说说这幅画的内容?

生1:这是一个村子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小山村里住着几户人家,山上有几座亭台,路边有树、有花。

(师引导看图,要求学生由远及近的顺序说)

生2:远处山上有座亭台,近处有树木,路边开着花。

3.运用多媒体课件“撞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推向新的高度。

⑴出示一组烟村的课件

生齐:啊!纷纷举起了手。

生1:到了快要吃饭的时候了,家家户户都在做饭,烟囱里冒出了烟。

生2:这是我妈妈在炒洋芋丝丝。(学生们大笑,课堂气氛比先前更加活跃)。

⑵出示课件亭台

师:古时候人们把这叫“亭台”,现在人们把这叫“亭子”。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亭子呢?

生1:我在平凉柳湖公园见过。

生2:我在田家沟见过。

生3:我在王母宫山见过。

师:你见过湖中心的亭子吗?

生4:我在电视上见过。

师:那叫湖心亭。

⑶课件出示:五颜六色的花

师:仔细观察,花除了数量多,还有什么多?

生:颜色多

师:对了,用我们今天学的含有数字的成语来形容,那就是五颜六色的花。

师:还可以说五颜六色的什么呢?

生1:五颜六色的蜡笔。

生2:五颜六色的世界。

生3:五颜六色的彩虹。

生4:五颜六色的粉笔。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穿的衣服都是

生齐:五颜六色的。

师:亭子是干什么用的?

生1:乘凉:。

生2:休息。

生3:看风景。

......

〔赏析〕

一、用好教材,尊重教材

1.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已进入纵深阶段。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冥思苦想,力求“标新立异”,可整节课从头至尾对课本内容只字未看、片言未读。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对图画的观察出现偏差时,“怎么办呢”?“看书”!当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不够深刻时,“怎么办呢”?“看书”!这种“手到擒来”的收获,难道需要费尽周折大搞创意吗?我们看到当学生表述不够准确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多次读课文,同一学生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对这首诗有了新的感悟。

从上述片段中,我们可以透视出教者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研究与诠释。用好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刻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唯有这样才能做到尊重教材。

二、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资源。它不能成为师生反复研读、记诵的不容置疑的圣经,更不能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桎梏。在教科书面前,师生不能失去应有的灵活与主动,要用宝贵的时间去感悟丰富多彩的世界。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生活场景,并步步引导与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把学生的学习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这样的情景吸引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就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

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理念和精神。总之,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遵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教材与教学环境结合起来,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点,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重组和超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创造优质高效课堂。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篇8

《识字一》这个单元,是继学习拼音之后,第一个识字单元。本课《一去二三里》是这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本课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课文内容重在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和“去”和“里”这两个汉字。新教材重视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在识字的编排上,又注意采取韵语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认字,受到美的熏陶。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在诗歌中学习生字,教学前我事先画好几个数字,让学生来找朋友。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重视自主研读,自读自悟。在教学设计上我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基础学习,将认读生字,读熟课文放在第一位考虑,在指导生字学习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同时又重点指导难读的字音区分,使识字教学达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指导读文时,重视图文对比读书,这在低段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在写字教学时,我着力做到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示范指导三结合。首先教给学生笔画名称,第一次书写汉字,重视了学生基本功的学习。在范写时我一笔一画的给学生讲解,让学生体会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篇9

《识字一》这个单元,是继学习拼音之后,第一个识字单元。本课《一去二三里》是这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重在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和“去”和“里”这两个汉字。新教材重视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在识字的编排上,又注意采取韵语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认字,受到美的熏陶。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在诗歌中学习生字,教学时我设计了“戴帽子”的活动及时复习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十个数字生字。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重视自主研读,自读自悟。在教学设计上我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基础学习,将认读生字,读熟课文放在第一位考虑,在指导生字学习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同时又重点指导难读的字音区分,使识字教学达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指导读文时,重视图文对比读书,这在低段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在写字教学时,我着力做到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示范指导三结合来扎实地完成孩子们第一次书写汉字,重视了学生基本功的学习。由于新教材对认字、写字的要求不同,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减轻学生学习写字的负担,又尽可能让学生多识字,尽早地进行阅读,所以我本节课只涉及了写其中的一个字“一”。我们组的小课题研究内容为培低年级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所以在动笔写字之前,我对学生的写字姿势进行了指导。希望能使学生在动笔前先把姿势摆好,有了这个正确的“架子”再开始写字

推荐访问:一去 反思 教学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幼儿园 一去二三里古诗反思 一去二三里大班语言教案反思 一去二三里课后反思 一去二三里古诗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古诗教案反思 一去二三里活动反思 古诗一去二三里课后反思 一去二三里反思大班 一去二三里大班教案反思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985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B2-2009076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