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85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2022-08-14 16:24: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供大家参考。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 当然不是纯时间的范畴。

 在社会、 文化的意义上, 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 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 铸造了过去、 诞生了现在、 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

 离开了文化, 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 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

 于是在许多著作中、 文章中、 报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 中, 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 的字样。

 惹人麻烦的是, 这些概念, 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 特别是当着那些著作等等向读者提出任务, 要大家来批判、 继承、 发扬或弘扬传统的时候, 更有无所适从、 无可施技之感。

 因为, 至少从字面上看来,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 如果进而追究内容, 则差别之大, 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culture)

 , 落脚在文化, 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

 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 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 生活习俗、 古典诗文、 忠孝观念之类; 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 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 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 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各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 本系应运而生的, 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

 及至事过境迁, 它们或者与时俱进, 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 或者抱残守阙, 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

 也有的播迁他邦, 重振雄风, 礼失而之野; 也有的生不逢辰, 昙花一现, 未老而先夭。但是, 不管怎样, 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 作用的大小, 时间的久暂, 空间的广狭, 只要它们存在过, 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凡是存在过的, 都曾经是合理的; 分别在于理之正逆。

 凡是存在过的, 都有其影响; 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

 因此, 对后人来说, 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 以明辨其时代风貌, 以确认其历史地位, 以受拒其余风遗响。

 在我国, 所谓的发掘抢救、 整理清厘、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等等那一套办法和方针, 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 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贬褒不一的议论, 也多是围绕着传统文化而发。

 对此大家耳熟能详,无待赘述。

 现在需要仔细讨论的是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culturaltradition)

 , 落脚在传统。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 它不具有形的实体, 不可抚摩, 仿佛无所在; 但它却无所不在, 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 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 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

 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 可以说, 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 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 道在器中, 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

 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 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 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简单说来, 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 共同语言, 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 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

 民族的每个成员, 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 成长, 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 体验生活、 形成意识、 表达愿望的。

 因而, 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 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 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 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 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 自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 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 也往往由于禁忌、 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 不是迅速销声匿迹, 便是陷于孤芳自赏, 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

 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 所熟悉、 所崇尚的心

 理, 始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 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响往, 而互相激荡, 其道大行, 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

 这样, 日积月累, 暑往寒来, 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所以, 一般说来, 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范围着人们的思维方法, 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 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 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个人的意志自由, 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 正象肉体超不出皮肤一样, 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之外。

 但也正因如此, 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 集团的象征。

 没有文化传统,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存在, 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 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

 因为时间在前进, 生活在交替, 经验在累积, 知识在更新,传统中某些成份会变得无所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 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 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份。

 但是必须注意, 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 不会发生一蹴而就的奇迹; 虽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

  [1] [2] 响, 以变化自己的内容。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 便可能有接触; 只要有接触, 便有交流; 只要有交流, 便有变化。

 但是, 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 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大体说来, 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由于婚媾、 交通、 贸易、 扩张、侵略等原因而接触而互播时, 起先往往互相惊奇, 彼此观望; 尔后则互相攻讦, 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 彼此交 流。

 而学习所取、 交流所得, 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 的咀嚼、 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 才会加入为传统的一个新成份, 带来传统的变化。

 这时候, 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 虽未必面目全非, 常难免橘枳之感。

 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已反复证明了并仍在证明着的。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其不同程度视生活的差异程度和发展阶段而定。

 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可以进行比较, 但很难作出绝对的价值判断; 因为每个传统对于自己民族来说, 都是自如的, 因而也是合适的; 不同民族之间, 并无一个绝对标准, 所谓的人类标准。

 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者将自己的传统吹嘘为人类的, 强迫或诱使别人接受, 是没有根据的, 也难以奏效; 除去证明他自己的无知或狂妄。

 民族内部某些成员鼓动大家效法外族传统, 民族领袖规定人民遵循外族传统, 都只能停留在宣传上或法令上, 而难以深入人心; 除非生活已经变化得有了接受的土壤。

 就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传统来说, 当然可以自我评价, 一分为三, 剖分出哪些成份为优, 哪些成份为劣, 哪些不优不劣。

 但这种剖分只有相对的意义, 而且要借助于时代推出的新生活和新认识, 以作为标准; 否则, 将是不可能的。

 因为对于自己的时代来说, 既然形成而为传统, 就有它的必要性。“一切现实的, 都是合理的。”(黑格尔)

 历史上有所谓文化危机、 精神危机、 信仰危机时代, 那是说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

 究其原因,或由于强烈的政治震撼, 或由于深刻的社会变革, 或由于风靡的文化干扰。

 其来源, 主要来自共同体的内部; 外部的刺激有时也起很大作用。

 危机的消除, 有待于传统的重振和重组,任何武力的、 政法的、 经济的、 宗教的强制措施最终都是无效的。

 而所谓重振和重组, 绝不是全面复旧, 无视政治、 社会、 文化上的新局面; 也不是作茧自缚, 排拒一切驰入舶来的新东西。

 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分析, 分析传统中哪些成份变得无理了, 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抛弃不合理的, 传统方不致一足落网而全身受缚; 接受合理的, 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于无事。这叫做 “一切合理的, 都应该成为现实的。”(恩格斯)

 是否有不受时代生活的局限、 不被民族性格所约束的成份, 存在于某个或某些文化传统之中呢? 就是说, 在文化传统中, 有无超越历史超越民族的成份, 非时代性非民族性的成份, 或人类性的成份呢? 应该承认, 这种成份是有的。

 因为作为动物的人类, 彼此是相同的; 作为

 人性的人类, 存在和发展的样式也大体相似。

 因而, 不同的人群在各自圈子里形成的传统,必然要有相同和相似的成份。

 这些成份, 或适用于全人类, 或适用于全历史, 而成为民族传统中的超民族超历史者。

 这是不难理解的。

 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超越的成份, 正以其超越,而失去了个性, 不能成为民族性格的标志、 时代精神的象征。

 真正代表各民族文化传统的,恰恰是那些专属于该民族、 使其得以同它民族区别开来的那些基本成份; 真正代表时代面貌的, 恰恰是那些为该时代所专有、 使其得以同它时代区别开来的那些特殊成份。

 超越成份的存在, 是不同民族能以相互理解的根据, 不同时代得以前后传承的基因。

 但民族之间要想真正理解, 必须去理解那些不易理解、 为各民族精神所独具的基本成份。

 所谓民族文化交流,所谓民族互相学习, 都是就这些成份而言。

 时代之间如需加以比较, 如需相互区别, 也是要抓住各自的特殊成份方有可能。

 体与用 文化改革上有所谓体与用问题, 曾经争个不亦乐乎。

 照我理解, 所谓体, 应该就是文化传统,就是某一民族之所以成其为某一民族的那些品格、 精神; 而所谓用, 则是这个体的功能、 作用、 外在表现, 就是某一民族之用以现其为某一民族的那些传统文化。

 当年严复强调的牛体不能有马用, 在这个意义上, 是对的。

 但是如果由此得出结论, 认为必先自己变幻为马体, 然后始得用马之用, 倒也又不尽然。

 因为用固赖体而现, 无此体则无此用; 但用既为外在表现, 或既已表现在外, 则人人得而见之,人人亦可得而法之, 所谓“拿来” 者是。

 牛固不能“有” 马之用, 牛却可以“用” 马之用。这在今天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哲理上说, 有, 和是、 存在同义, 乃本体上的事; 用, 停在现象界。

 移花接木, 甚至掐下花来插在头上, 总是能办得到的。

 但是如果由此又得出结论, 认为一切拿来之用, 都将如原封未动般地发挥其效用, 却也又不尽然。

 因为, 马用在这里终究是安在牛体上, 牛体本身受用不受用, 一来取决于用之为物,看它在原体上属于哪个层面:

 物质层面的, 移用较易; 制度层面的, 移用较难, 因为它要受体作相应的变化; 精神层面的, 移用更难, 因为这往往触动受体的深层。

 二来取决于体之为物, 要看此受体的开放性与承受力, 以及它自身的发展阶段, 它与授体的差异程度。

 千言万语说到底, 体是根本的决定力量, 体是民族的魂。

 拿近代历史看, 在日本, 只能是和魂汉才或和魂洋才; 在中国, 只能是中体西用, 把外来的东西中国化。

 和魂和中体, 各自的发展阶段不一, 开放性上亦有差异, 故影响着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和深度; 但必得以自己的体为体, 一切外来之用方能有所安顿, 这一点上, 彼此又是共同的。

 否则, 再美的用, 也只是出墙的红杏, 可嗅而不可及, 海上的楼市, 可望而不可登也。

 人们有埋怨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如何如何封闭保守加落后的, 也有吹嘘它怎样怎样悠久辉煌加美妙的。

 不管怎样说, 埋怨它, 也只好面对现实, 无法另换一个体, 至少因为这是民族的共同体。

 某一个人也许能做到脱胎换骨、 洗心革面, 跳出三界外, 彻底绝裂于传统; 整个民族却无法做到。

 吹嘘它, 也无力阻止它与时俱进, 随世界浪涛激荡, 抛弃需要抛弃的东西,吸纳应当吸纳的东西。

 由于无法另换一个体, 所以西体中用说是不着边际的。

 由于体在与时俱进, 所以中西互为体用说是没有意义的。

 值得讨论的倒是用对体的反作用, 特别是拿来之用对拿者之体的反作用, 比如说, 西用对中体的反作用。

 鲁迅当年强调开放时曾奚落保守份子道:

 人吃了牛肉, 绝不会因之变为牛。

 他忘了补充一句:

 人常“用” 牛肉, 身“体” 的确会壮实起来。

 西用之与中体, 亦可作如是观;一切有益之用, 对于受体, 都应作如是观。

 谁都知道, 飞机、 电讯的引用, 不仅方便了交往,而且也加快了生活节奏, 开拓了眼界耳疆, 改变了时空观念, 冲垮了坞屏壁障。

 这些, 已足以激起长期逗留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传统的不安, 而不得不作因应变化; 更不用说那些制度性的、 观念性的拿来之物所施加于体要求于体的变化了。

 但是, 反作用也只不过是反作用; 第一性的决定作用者仍在体本身。

 这一点, 前面已经反复

 说到了。

 两个传统?

 民族有上层人士与下层平民之别, 社会有剥削阶级与劳动群众之分, 国家有统治集团与人民大众之殊, 于是, 研究者们不免要琢磨:

 文化是否也有两套传统?

 列宁有过两种民族文化的说法, 说每个民族都有一些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份, 而占统治地位的则总是资产阶级文化。

 这是就文化而言的。

 就传统而言的, 则有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 或精英传统与民间传统的说法。

 如果依此类推, 还可以举出雅文化俗文化, 政统道统, 上帝的事凯撒的事等等提法。

 所有这些分别确然是存在的。

 不注意它们将无从分析一个民族的纷繁复杂的文化面貌, 无法理清民族文化的绵延演进的历史过程, 也无力规划未来文化的灿烂前景。

 这大概应无争议。但所有这些分别都还不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全民族的, 是民族之所以为该民族的气质、 品格、 精神、 灵魂。

 它的成份可能很复杂, 有土生土长的, 有外部潜入的, 有尘封蛛网的, 有崭新亮的; 但它并不因此而支离破碎, 七拼八凑。

 因为它是整全, 它能整合, 各种成份经过整合而彼此相安, 彼此相需, 形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统一体, 一个独具特色的个性。

 其土生土长的成份, 就其显现而为文化看, 在文明社会即存在着劳心劳力、 统治被统治的社会里, 常呈现出雅俗之分; 并进而在衍化上各自承续, 出现所谓的大小传统...

推荐访问: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文化 传统 与传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985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B2-2009076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