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85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钱伟长故事

钱伟长故事

2022-08-09 09:18: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钱伟长故事,供大家参考。

钱伟长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 1. 在所有的学习阶段, 他都表现得十分刻苦, 在国外做研究工作时更是废寝忘食的读书, 他和导师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 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一次, 他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

 “世界上没有天才, 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 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 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 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 这是我的学习时间, 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

 2. 1996 年钱伟长把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 交给《自然杂志》 发表,此文成了《自然杂志》 1996 年复刊后的卷首篇。

 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人影响很深。钱伟长说:

 “做一番事业, 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 目的是解决问题。

 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 但这把刀刚好就行, 不要整天磨刀, 欣赏刀, 磨得多好啊!

 那是刀匠的事。” 钱校长还说说:“不要做刀匠。

 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 去杀最难的问题。” 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 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3. 二战期间, 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 V1、 V2 导弹威胁的时候, 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

 于是, 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 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

 当时, 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 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 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 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 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 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

 据此, 钱伟长提出:

 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 以此蒙蔽德军, 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 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 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

 这一招很灵, 几年后, 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

 "美国青年真厉害。

 "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 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 而是中国青年, 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4. 钱伟长晚年当了上海大学校长, 在学校门口处的巨石上面刻着他手书“自强不息” 四个字。

 上海大学新校区里风光旖旎, 美不胜收。

 各幢教学楼之间都有曲折回廊相连, 两旁的树木错落有致。

 这些都来自钱校长的创意:

 让师生在课间转移时既免受日晒雨淋之苦, 又可以赏心悦目, 调节精神。

 连学校的食堂和招待所都冠以文雅的名字:

 乐乎楼、 水秀楼……并有名家题写的匾额, 使校园里处处充盈着浓浓的书卷气。当然, 作为大学的根本乃大师, 而非大楼也。

 5. 当年他考清华时, 有一道历史题, 要写出二十四史各卷的名称、 卷数、 作者和注校者等, 考生中仅他一人全对。

 他的作文《梦游清华园记》 令阅卷的老师击节赞赏, 然而他为了科学救国, 要求改学物理,被吴有训教授婉拒, 因为他理科基础太差, 四门功课一共才考了 25 分。

 但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不仅改变了教授的看法, 还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力学大师。

 1995 年 7 月 22 日杨振宁来校作报告时, 会前钱校长开场白说: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还教过我数学。” 杨振宁答:

 “钱伟长当年在清华可是一个有名的田径运动员哩!”。

 令人感叹的是:

 钱伟长当时 18 岁, 身体瘦弱矮小, 被学校田径队婉拒。

 但他亦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 终于成为校越野代表队的主力队员。

 并以 13 秒 4 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跨栏季军。

 6. 1935 年, 钱伟长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当初, 他选择物理专业, 不是因为专长, 而是出于一个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

 考清华时, 钱伟长的国文和历史特别出色, 每门都是 100 分, 而数学、 物理、 化学、外语极差, 4 门课加起来只有 25 分, 其中, 外语是 0 分, 物理是 5 分。

 基于这种情况, 他顺理成章地选择清华大学中文系。

 挑好志愿的第二天,“九· 一八” 事变爆发了。

 钱伟长认为, 只有科学才能救国, 于是,他主动要求改学物理, 找到理学院的院长叶企荪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 结果, 他们都建议钱伟长读中文系。

 为此, 钱伟长缠了吴有训一个星期。

 吴有训每天 8 时上课, 他 6 时 30 分就等在他的办公室。由于不堪纠缠, 吴有训只得答应了。

 不过, 他与钱伟长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

 如果在一年内, 钱伟长的数学微积分和物理成绩在 70 分以下, 就将他退回中文系。

 钱伟长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 除了吃饭、 睡觉,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业上。

 吴有训有心栽培, 经常教他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 钱伟长的成绩迅速提高。第一学期结束时, 他的物理及格了; 学年结束, 数学、 物理、 化学、 外语都达到 80 多分。

 清华本科毕业后, 他考取本校物理系研究生。

 后来出国留学, 1942 年, 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钱伟长 1912 年 10 月 9 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 七房桥村。

 20 世纪初, 中国正处于推翻帝制, 建

 立共和, 西学东渐, 国学衰微之际。

 钱伟长就出生在一个具有国学功底、 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

 在无锡这个毗邻太湖的鱼米之乡 , 为了家族的繁衍昌盛, 还延续着义庄制度。

 由于做私塾先生的祖父早逝,钱伟长的父亲钱声一(钱挚)

 和叔父钱宾四(钱穆)

 就是靠从钱家的义庄领取粮米, 艰苦求学的。

 他们在家乡 七房桥办起了第一座新式小学, 又到其他小学任教。

 少年的钱伟长有时就寄住在父亲和叔父的老师宿舍里。

 16 岁那年, 父亲钱声一病逝, 他随叔父在苏州读书。

 后来, 叔父钱穆到北京大学与胡适同时担任中国通史的教授, 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 60 年代在台湾作资政, 继续研究国学。

 他的母亲王秀珍和善而勤劳,除操持家务外, 还养蚕、 桃花、 糊火柴盒贴补家用。

 清贫的幼年生活和母亲的贤良品德, 帮助造就了他在曲折的一生中独立支持的精神力量。

 妻子孔祥瑛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 50 年来是他生活上、精神上忠实的伴侣, 也是他事业上成功的一个保障。

  钱伟长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饯伟长在中学时代十分爱好文科, 而对理科特别是数学、 物理视为畏途。

 十分有趣的是, 他一生主要从事力学、 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并在这些学术领域里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他首次将张量分析及微分几何用于弹性板壳研究并建立了薄板薄壳的统一理论, 提出了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 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方程”。

 他还首次成功地用系统摄动法处理非线性方程, 迄今国际上仍用此法处理这类问题。

 钱伟长“活到老, 学到老”, 36 岁学力学, 44 岁学俄语, 56 岁学电池学, 64 岁学计算机。

  为国而学 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 在数理上一塌糊涂, 物理只考了 5 分, 数学、 化学共考了 20 分, 英文因没学过是 0 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 数理上极度“瘸腿” 的学生, 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 1931 年的 9 月 18 日, 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 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 钱伟长拍案而起, 他说:

 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吴有训一开始拒绝其转学要求, 后被其诚意打动, 答应他试读一年。

 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 钱伟长早起晚归, 来往于宿舍、 教室和图书馆之间, 废寝忘食, 极度用功。

 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 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 70 分, 从此, 就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

 理学院院长叶企荪, 以及赵忠尧、 萨本栋教授也常给他们上课。

 起初, 钱伟长象学古文一样, 熟读强记物理学的典籍。

 而吴有训教给他, 不要以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 都已经完善了,每读一本书都要能够看到没有完成的部分, 发现一些新问题。

 钱伟长学到了这一点, 并成为他一生治学的特点。

 毕业时, 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留学启程一波三折 1939 年 9 月 2 日, 中英庚款第七届留英学生 22 人抵达香港时, 不幸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所有赴英客轮扣作军用, 钱伟长等学生的留学计划也被迫延期。

 在返回昆明等候通知的时候, 钱伟长从王竹溪那里借到拉夫著的《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 仔细研读后发现当时国际学术界关于弹性板壳理论十分混乱, 不仅板、 壳分开, 而且各种不同形状的板壳有不同的方程。

 于是, 钱伟长决心寻找一种统一的以三维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内禀理论。

 苦苦埋首数月, 他以高斯坐标张量表达的微分几何来表示变形和应力分析之创新思想, 居然获得了前所未闻的统一内禀理论。

 1940 年 8 月初, 庚款会再度将钱伟长等留学生召集于上海, 坐“俄国皇后号” 邮轮赴加拿大。

 9 月中旬终于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开始了艰辛的留学生涯。

 这也是多伦多大学首批接受中国研究生。

 学 冠 中 外 1940 年 1 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 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原籍爱尔兰,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第一次面谈时, 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 辛吉用宏观的内力素张量求得在外力作用下板壳的张量平衡方程, 称之为宏观方程组, 而把钱伟长的方程称为微观方程组。辛吉认为:

 虽然两种理论所用的力学量和符号有所不同, 但其实质是等同的。

 辛吉教授提出把两种理论合

 在一起, 钱伟长写成一篇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供冯· 卡门教授祝寿文集之用。

 爱因斯坦看后,感叹:

 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 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 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这篇文章发表之后, 很受力学界和数学界的重视, 先后在多伦多大学、 加拿大数学年会、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美国数学学会西部年会等场合作学术报告; 在英国和澳洲有人写过书, 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

 1973 年,荷兰 H. S. 鲁坦(rutten) 教授在《壳体渐近理论和设计》 一书中多次推崇这篇文章:

 “辛吉和钱的工作是三维理论的基本工作, 仅用力学状态的内禀变量, 应力和应变, 严格地从三维理论中导出了任意形状的薄壳都适用的非线性方程, 这里在各向同性的假定下, 把应力和应变分量按厚度方向的坐标展开为泰勒级数。近似的二维方程只有 6 个基本待定量, 3 个代表中面拉伸应变, 3 个代表中面弯曲变形分量, 这是辛格与钱工作最重要的特点。” 1982 年, 在上海国际有限元会议上, 大会介绍钱伟长时说:“钱教授有关板壳统一内禀理论的论文, 曾是美国应用力学研究生在 40-50 年代必读的材料, 他的贡献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影响。”

 “我是忠于我的祖国的” 在美国的时候, 钱伟长、 钱学森、 郭永怀这几个人常说, 将来我们一定要回去办一个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还要好的大学, 让美国人到中国来留学, 这个一直是缠绕在他心中的一个梦想。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久离家园、 怀念亲人” 为由, 取得回国权。

 1946 年 5 月从洛杉矶搭货轮返上海, 8 月初又从上海搭轮船经秦皇岛回到阔别 8 年的北京清华园。

 在母校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普通的教授。

 9 月, 爱妻祥瑛自成都携已 6 岁的儿子元凯赴京, 钱伟长才第一次见到儿子。

 钱伟长深情地回忆:“1948 年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了, 他是回来结婚的。

 他来看我, 看我很可怜。

 那时工资是 15 万金圆券, 只能买两个暖瓶, 叫我怎么过日子? 回国之前, 我在美国的年收入是 8 万美金。

 钱学森说, 美国特区研究所(GPL)

 还希望我回去。

 我当然不想回去, 可是那时的艰苦让我的生活与科研都发生极大的困难。

 于是要到美国大使馆签证。

 问我你信什么教? 我说我没教。

 他说不行啊, 没教在美国人看来, 你是无教之徒, 是野蛮人。

 后来他说这样, 你填孔教。

 最后一条, 我填不下去了, 讲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 您忠于中国还是美国? 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 怎么能忠于美国? 我就填了一个 NO。

 结果就因为这个, 他们不让我去了。”“这一点是毫不犹豫的。

 我是忠于我的祖国的。” 钱伟长反复强调。

 为了 生活, 更为了实现“科学救国” 的抱负, 新中国建立前钱伟长几乎“承包” 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工学院三校的基础课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 物理系的理论力学、 弹性力学等课程, 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 主编等审稿工作。

 教学之余, 钱伟长继续在润滑理论、 圆薄板大挠度理论、 锥流和水轮机曲线导板的水流离角计算等领域不懈科研, 撰写并发表了 8 篇有影响的论文。

 1946 至 1948 年, 参加了反美扶日、 反内战、 反饥饿、 反美援面粉等进步运动。

 1948 年, 曾骑自行车到石景山、 良乡, 欢迎解放军。

 见到了国家副主席叶剑英、 陶铸和钱俊瑞, 并带回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对清华大学师生的关怀和粮食补给。

 1977 年以后, 他不辞辛劳, 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 提倡科学和教育, 宣传现代化, 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

  钱伟长轶事:

 因九一八事变弃文从理 http: //www. sina. com. cn

 2010 年 07 月 31 日 02: 36

 红网-潇湘晨报

 大师离去, 有待来者。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 著名科学家、 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 因病于 2010 年 7月 30 日 6 时 20 分在上海逝世, 享年 98 岁。

 钱伟长生于 1912 年, 与钱学森、 钱三强并称“三钱”, 三人均已逝世。

 钱伟长的生命历程曾经有过数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 当他以高分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系时, 因为国家的内忧外患而转学物理; 第二次, 当他有机会出国从事研究工作时, 因为不愿“效忠” 外国而毅然放弃; 第三次, 当他制订自己的专业计划时, 放弃专长而转入国家急需的自动化等全新领域……据新华社电 因“九一八...

推荐访问:钱伟长故事 故事 钱伟长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985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B2-2009076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