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85范文网>心得体会 > 读《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完整)

读《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完整)

2022-08-01 11:24: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完整),供大家参考。

读《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完整)

 

 读《红星照耀中国》体会

  《西行漫记》这本书读到最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它为什么被称为“优秀新闻报道”。刚开始是把它当做一部游记来读的。因为作者完全以自己新奇的游历和见闻为写作对象,没有新闻的感觉。后来渐渐感受到,所有的描写、思考都体现了斯诺本人的客观理智。文字间很少有情感的流露,把情感判断留给了读者。例如:讲到西北灾荒时,饿殍遍野的情景让读到这段文字的我对地主阶级、军阀势力恨得咬牙切齿,他们以沉重的课税欺压百姓,以赈灾的名义发难财。作者没有抒发太多议论,只是详细交代了百姓所受的压迫和灾难,虽然文字可以感受到深深的同情,但斯诺的立场始终是中立的。

 刚开始读的时候,是那么的充满好奇和强烈的求知。越到后来越发现,它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作者从前线到后方的战斗、生产、生活、文教等多角度全景展现了上个世纪 xx 年代到 xx 年代中期国共对峙的情况(本以为还会写到抗战爆发后,在中日间周璇)。

 我很喜欢整本书里有关人物介绍的部分。贺龙、彭德怀、徐特立等等这些人的经历一次次激励我,他们的敢于抗争、勇气魄力都是我所缺少的。还有徐特立老师“人生五十始”,孜孜追求真理的精神,让我震撼之余,也多了一份对自身的思考。有这样一位名声不是很响亮的人物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他是管理西北红区财政委员会的林祖涵。在那个困难的年月里,筹措财政的不易可想而知。财政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后方的建设需要资金,前线的战斗也要物资,而百姓一穷二白,怎样保证充足的财政?我用自己的话来形容林祖涵的政策“开源节流”。财政来源里百分之四十到五十来自没收,没收地主富农压榨所得;百分之十五到二十自愿捐献,红军给百姓分的土地,不私占百姓丝毫得到拥戴;其余的收入来自贸易、经济建设、红军的土地等。对于放贷,红军并不严格禁止,而是规定了利息上限,一方面有利于百姓生产生活,也使自身获得一定经济来源。“我们在这里很容易建设自给自足的经济。我们的预算订得很仔细,尽力节约。因为苏维埃人员每个人都既是爱国者又是革命家,我们不要工资,我们只靠一点点粮食生活,我们预算之小可能让人吃惊。这整个地区,我们目前的开支每月只有三十二万元”,林祖涵的话让我有点半信半疑,以至于反复看了几遍。直到可

 以用革命家身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来解释这个情况,才可以确定在今天难以想象的事情以前确实很普遍。三十二万也只够蒋政府悬赏捉拿一位共产党中央要员的奖金,却可以维持红军一个地区一月总开支。我想那个年代应该还不知道什么叫“小金库”:“从最高机构一直到村,各级会计在收支方面要受一个委员会的监督,因此,为个人利益篡改帐目是极为困难的。采用这个方法,任何舞弊都是办不到的”。节俭和清廉使红区财政节流工作很有力。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想到十八大以来陆续落网的贪官们。同样是党的干部,前人能经受得了战争的考验,后人难道连对权钱声色说“不”的决心都没有?时代在变化,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任何改变;党还是我们的党,干部掌权不变,但掌权的干部变了。他们把手中的权力看得太重,单单把自己看做权力拥有者,忽略了公仆身份。在没有监督的环境里,当手中权力与既得利益有很大悬殊,有些人便利用权力谋取了私利。这个新媒体人人都是记者,微博反腐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的时代,也惊醒了潜在的污吏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但不可否认,群众网络监督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新一届领导人毕竟开了一个好头,八项政策也见诸行动,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群众期望值高了,希望可以倒逼领导层落实这些利好的政策。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列宁说过,一般历史,特别是革命的历史,总是比最优秀的政党、最先进阶级的最觉悟的先锋队所想象的更富有内容。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变幻的经历中带领红区人民一步步走来的。《红星照耀中国》穿越岁月,把这些丰富的内容展现给了我。

 读《红星照耀中国》体会

  这是一段不曾被直面的过去,这是一段电视剧中神勇无敌的记忆,这是一段道听途说的故事,这是被人周知又似乎被遗忘的历史,如今,当我捧起这本《红心照耀中国》,这样认真的阅读的时候,我才看清在脑海中蒙尘却又鲜明的“红军”模样,才看明白那苦难的国民、无畏的革命、希望的中国!

 苦难的国民 一九二几年的中国有多穷有多苦有多难,提起时有无穷的叹息,可是心底总

 是隔了磨砂的玻璃,有着旁观的冷漠。当看了十万多字的红军故事时,终于翻到了《饥饿和捐税》,打开了国民生活的现实画卷,我被触目惊心的现实深深撼动,心底涌出难言的悲愤、痛惜、无奈!这是怎样的中国啊,这又算什么人生呢?像骷髅一样的躯体,没有神采的双眼,失去思维的活着犹如死了的人啊,人不再是人,人是奴隶、是货品、是食物!人没有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和权力,人是活在地土豪手中的蝼蚁,人是活在那疮痍的土地上的行尸走肉,这是一个怎样苦难深重的中国啊!!!

 寻遍土地却找不到入口之食,踏遍荒野也找不到明日之路,只有背负着的永远还不完的债、交不完的税,只有胸口还在本能的跳动着的一颗心,这苦难中的人啊,我不能想象失去希望的人脸上的愁苦有多么的深重,更不敢想象这一群愁苦迷茫的人聚在一起、支撑起的无望的社会有多么悲哀,我只能让心沉着、痛着,为这羸弱的中国捏紧拳头,将着屈辱的中国谨记心头。

 无畏的革命 是人?是疯子?是神?这是白军心中的疑问,这是所有走过那段历史、离开那段历史的千千万万中国人心头的疑问,这也曾是斯诺心中最大的疑问。这个疑问斯诺为我们一一揭开:他们是人,他们是疯子,他们也是神。

 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会在枪林弹雨中倒下,会在泥沼中牺牲,会在高原雪山上失去性命,他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像电视剧中一样徒手抓子弹、凌空取敌性命,他们就是最普通的人。他们曾当学徒被虐待,他们曾种庄稼被地主压迫剥削,他们曾被苛捐杂税压得苦不堪言,他们和当时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有着瘦弱的身体,饥饿的肚皮,但不能磨灭的是他们眼底坚定的光彩,他们是要反抗、要斗争的人!是要追求新生活的人!就是在这样的信念下,他们像是一群着了魔的疯子:十二三岁就参军抗战的红小鬼,争抢着要做先锋的大渡河三十英雄,明知彝族仇恨偏向彝山行的刘伯承,不用警卫坦然走在大道上的毛泽东,还有千千万万有名的无名的革命烈士,他们是不怕死的疯子,是为了别人甘愿赴死的疯子,是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奋斗到底、毫不妥协的疯子,正是这一群疯子,解救了那个苦难的中国,解放了水深火热中的国民,带给他们生的希望,带领他们走上新生的道路,成了人民心中的信仰,生活中的神。面对这样的“疯子”,我们只能留着沉痛的眼泪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千千万万回地致敬,没有他们的疯狂,哪来

 的新中国,哪来的眼前?!他们的坚毅无畏、英勇果敢、甘于奉献,正是激励我们走向远方的指引和力量。

 希望的中国 走过那一段苦难的历史,读懂那一个热血的中国,再看到今天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脸,骄傲和自豪油然而生!我们的中国是团结一心、英勇坚毅的中国,我们的中国是力求发展、锐意进取的中国,我们的中国是创新科技、腾飞的中国,我们的中国是和谐幸福、逐梦的中国,这就是我们振奋的中国、青春的中国!无数的中国人为了今天的中国燃烧青春、奉献生命,那么我们呢?愿你能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明天奋斗的诗;愿你留下善良的泪,浇灌明日娇嫩的花;愿能握紧流逝的光,照亮明日前行的路;愿我们有着“天下兴亡,舍我其谁”壮志,拥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明天......你们才是希望的中国!

 读《红星照耀中国》体会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新闻的传奇,也是出版的传奇。

 近日我重读此书,不由地想起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斯诺的墓,以前我常路过那里。斯诺若在天有灵,看到这几十年中国的巨变,看到中国和美国之间波澜起伏的复杂关系,看到现今特朗普又发起贸易摩擦,大概会有一种沧桑之感吧。当然,如果他知道自己的书在 80 年后还有那么多人在读,甚至还收进中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也一定会感到欣慰。

 19xx 年 6 月,斯诺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进入陕甘宁边区,他带着对红军和革命政权的许多疑问,想要“揭秘”所谓“赤匪”的真相。他是第一个在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但事实吹散了斯诺心中的疑团,是真相征服了这位执着的记者,他为英美报纸写了一系列的通讯报道,轰动一时,后来结集出版,就是《红星照耀中国》(原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斯诺打破了新闻封锁,让西方人看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土地上,那些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为争取民主独立而进行极其艰苦的斗争,这些人的使命感、远见卓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斯诺的报道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国际上对“红区”的偏见,这

 是非常了不起的新闻之伟力。《红星照耀中国》因此成为纪实文学的经典之作。

 经典也在改变我们。记得初读《西行漫记》,大约在 50 多年前,那时我颇有些惊讶:原来我们崇拜的伟人和英雄,都有着那样可亲的、生活化的一面,他们的理想信念相同,可是性格禀赋各异,言行举止透露各自的人格魅力。伟人和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精神气质一直在感染我们。《红星照耀中国》问世了那么多年,读来仍然不觉枯燥,写得真实而纯粹,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斯诺写工农红军、写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写延安红色政权,他的观察点、态度和语言,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纪实写作毫不做作,是质朴而真诚的。斯诺以“他者”的目光来观察“红区”,他对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转述,对“红区”生活的描写,自然也会带有西方记者的立场,但他力图还原真相,没有戴上“有色眼镜”,更没有刻意“过滤”,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是那种有质感的真实与丰满。斯诺是记者,又是有天赋的作家,他的报道“很文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家的采访,注入了人性的关怀。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的魅力,但又有人间的味道。在诸如饮食、住宿、开会、舞会、恋爱,甚至房屋摆设、身体语言等有趣的细节中,我们能感受到陕甘宁边区那种特有的气氛,在激越、紧张和进取中,也不无自由和舒展,以及个性的张扬。这些记载似乎信笔写成,毫无拘谨。

 《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何在?当然来自于边区革命者的奋斗生活,也来自斯诺真实而细致的笔触。他写的是重大的历史,是堪称民族脊梁的伟大人物,大气而有味,如同《史记》,我相信这本书会传流下去。《红星照耀中国》写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却长期以来在西方拥有众多的读者,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现在倡导“讲好中国故事”,怎么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我看可以从斯诺这里得到某些启示:“讲好中国故事”要有媒体的职业素养与人文情怀,有直面真实的勇气担当,还要拓展视野,解放胸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

 《红星照耀中国》现在收进了新编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是作为纪实类作品收录的,主要想引导学生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胸襟气度,以传承与弘扬革命传统;还希望学生们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掌握新闻类纪实作品阅读的方法,学会如何观察事物,抓住特点,锻炼眼力和提升表达能力。也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是纪实,但也有立场态度,有作者的关怀

 与选择。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选择,是非常必要的。

 我也想到,初中生读《红星照耀中国》,可能会有些困难,但也会有特别的兴趣。要让学生喜欢读书,多读一些经典和品位高的书,尽可能减少低俗文化对他们的冲击,这也是立德树人之需。新编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强调“读书为要”,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是一个大的改进。新教材设计了许多读书栏目,小学一年级就有“和大人一起读”,也就是“亲子阅读”。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次课都有延伸阅读,还有“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读童谣、儿歌、诗词、故事、寓言、童话、小说等等。初中语文每一册都设计有“名著导读”,三年安排 12 本名著,“一课一得”,教给阅读每一类属的方法。正在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也安排有“整本书阅读”,以抵御碎片化阅读,达致“读书养性”。我们想以此来推进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以此为突破口,改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病。这些年语文教学有很多改革,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读书,要把读书变成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次把《红星照耀中国》收入新编语文教材,也是出于这一期待的一次努力。希望这样的经典作品能带给人们更为长久的润养。

  读《红星照耀中国》体会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至今已经 80 年了(1937 年 10 月在英国伦敦首次出版),然而时至今日这本书依然在全球热销。

 于某个夏日的晚上,我开始阅读起这本书来。

 80 年前,一名美国的记者,怀着不知道怎样的心情冒死来到陕北,开始了他的纪实创作。他穿过封锁区,躲过白匪的跟踪,经历无数质疑的眼光,然而他如同他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一样,毅然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将一个当时被掩盖的真实的故事及时地讲给全世界人听,他就是本书的作者,美国人埃德加.斯诺。

 80 年了,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苍老了,但是对于一本书,对于书中讲述的故事,今天读来却依然充满着无穷的力量。

 当我以飞快地速度读完前 100 页时,我不禁感叹,作者讲的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昨天,就发生在眼前。

 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下发生在 80 年前中国陕北的红色故事(其中有些故事你根本无法从其它渠道了解到这么详细的过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也没有多少写作技巧,更没有阿谀奉承式的辞令,有的只是小桥流水般的陈述,简单的对白和清晰的脉络。作者以这种似在诉...

推荐访问:读《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 红星 心得体会 照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985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B2-20090765-56